“如果這個城市不止讓我可以賺錢養家,還能得到培訓提升,使我們的人生也有出彩的機會,那它就是一座溫暖的城市。”10月28日晚,三元里社區大學第一屆外來工寫作班結業儀式在三元里松柏崗社區舉行,在這門只向外來工授課的課程結業儀式上,學員代表李美珍的發言贏得熱烈的掌聲。
除了社區大學外,廣東省近幾年的繼續教育有很多新的發展,能被外來務工人員所利用的繼續教育資源越來越多。例如“圓夢計劃”每年資助一萬名優秀外來務工人員入讀高等學校,多種移動終端的學習端口便于學員隨時隨地學習。
圓夢計劃一天一塊錢輕松讀大學
國家早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農民工就業創業扶持計劃”,要求完善外來工配需政策,整合培訓資源,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其就業能力。事實上,廣東省近年來在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繼續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努力。
“一天一塊錢,輕松讀大學。”2010年,為了幫助底層產業工人拓展向上發展的通道,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聯合北京大學等單位發起了“圓夢計劃·廣東新生代產業工人骨干培養工程”,隨后擴大到全國其他高校,每年資助一萬名優秀外來務工人員入讀高等學校,圓他們的大學夢。2012年,廣東省政府將此項目列為廣東省十件民生實事的重要內容之一。
截至目前,“圓夢計劃”已為廣東培訓了5萬名新生代產業工人。
社區大學高校教授走進城中村授課
今年6月才正式掛牌的三元里社區大學,由廣州市法澤城市與公益研究中心、三元里街道辦事處和三元里村合作創辦。法澤的研究員劉婷婷告訴記者,三元里社區大學是首家落腳在城中村專門為外來工服務的社區大學,不計學分、不發文憑、不授學位,但仍按照大學的標準,邀請高校的教授來給外來工學員授課,學員們并不需要交任何費用。
去年,法澤對村里230名外來工展開問卷調查及家訪,了解到他們在就業、教育培訓、城市融入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故將社區大學定位為服務外來工和本地居民,以業余時間和夜校的形式開展活動,為外來工提供他們最需要的各種教育。
“寫出你的故事,讓世界傾聽”外來工寫作班是其中的特色課程之一。劉婷婷作為這個課程的項目負責人,欣喜地看到外來工學員在寫作技能和自信心上的提升。
李美珍對此深有體會。原來不敢跟別人交流的她,在課堂上漸漸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同社區的其他外來工有了更多的交流,還會和當地居民接觸。她帶孩子參加了社區大學組織的早教班,和家長的交流中學會了許多育兒經驗。
遠程教育隨時隨地學習成現實
除了“圓夢計劃”和社區大學以外,廣東省近幾年的繼續教育都有很多新的發展,能被外來務工人員所利用的繼續教育資源越來越多。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繼續教育,特別是遠程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平臺。
2012年12月,教育部試點廣東廣播電視大學改為廣東開放大學,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建立基于網絡的教學平臺和遠程教育教學團隊,開發了多種移動終端的學習端口,便于學員隨時隨地學習。學校完善了廣東終身學習網,新增設“網上標準化學院”、“企業學院”、“海洋學院”等專題培訓網,提供免費的專業培訓和崗前培訓。
今年,廣東開放大學針對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要新設置的本科專業正式招生,其中包括文化產業管理和法學(勞動爭議調解與仲裁)。學校宣傳科科長曾永超介紹說,廣東的外來務工經常會遇到勞動糾紛,將法學的教學方向定為勞動爭議調解與仲裁,就是希望能幫助他們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困境
繼續教育收費低
不利可持續發展
外來工的繼續教育困境同樣明顯。華南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鄧毅說,我省部分辦學模式(如成人學歷教育)的收費標準偏低,已嚴重滯后于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導致教學成本捉襟見肘,不利于繼續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鄧院長還提到,供求信息的不對稱,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繼續教育的招生辦學,高校的專業設置、與求學市場的實際需要之間,亟待有更良好的溝通對接平臺。
此外,由于部分辦學機構唯利是圖,招生宣傳夸大其辭、教學過程弄虛作假、甚至侵權欺詐,讓不少外來務工人員上當受騙。鄧毅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教育主管部門也應對這些市場亂象加強監督管理和懲處力度。
廣州法澤城市與公益研究中心秘書長魏薇表示,三元里社區大學正在聯系更多正規的培訓機構,希望能為外來工提供多方面的課程,也希望能與正規的教育機構和學校合作。白云區外來工人大代表陳志也希望正規的教育機構能進到社區來宣傳,讓外來工了解更多可靠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