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到底應該繳多少年?多繳幾年和少繳幾年有啥差別?多繳長繳到底劃算不?近日,筆者就此咨詢了重慶市綦江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
據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及相關政策規定,企業職工參保人員的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相應的計發月數。影響養老金待遇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兩個方面,在客觀上主要是參保人員退休時上一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主觀上是單位、個人繳費工資水平,繳費的連續性以及繳費年限的長短等。即繳費水平高、連續性好不中斷、繳費年限(連續工齡)長,則養老金待遇就高,反之則低。由此可見,如果繳夠15年就不繳了,固然能按月領取養老金,但由于繳費年限短、積累少,導致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都偏低,直接影響了自己的養老金水平。此外,從現在養老金調增的情況看,調增的幅度高低與繳費年限的長短直接掛鉤,成正比例關系,如果繳費年限只有15年,那么在每次調增時幅度相對會小一些。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員達到退休年齡后領取的養老保險待遇,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政府對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員,全額支付基礎養老金,對長期繳費的,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個人繳費和政府對參保人員的繳費補貼全部計入個人賬戶。參保人員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個人繳費越多,享受的政府補貼越多。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準,目前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因此,個人賬戶積累額越多,參保人員達到退休年齡后領取的個人賬戶養老金也就越多。
自2014年10月1日起,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與企業職工一樣,統一參加統賬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養老金多少與繳費多少掛鉤。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來說,同樣是繳費越多,養老保險待遇水平越高
該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按繳費基數和年限,我區企業養老保險最高繳足40余年現每月已領取養老金6000余元,最低的只繳滿15年每月只有500元,相差近10多倍,這就是多繳和少繳,繳費年限多與少的區別。養老金多繳多得,因此在選擇繳費基數時,參保人員應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和承受能力,盡可能選擇較高的繳費基數,確保自己退休后有一個比較好的待遇。
“不管對哪類參保人員,多繳長繳養老保險費都是對參保人有利的。”該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強調。